过分依赖国外资源,铜工业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

添加时间:2012-05-31

今年以来,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佳,但铜价一直高位震荡徘徊,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铜需求增速回落,但总量仍在增长;另一部分原因是铜金融属性的推动作用,使铜价保持强势。

  受益于近年来一直高企的铜价,国内新建和扩建冶炼项目进展迅速。据统计,2011年,我国铜矿采选施工项目482个,其中新开工项目投资264.6亿元,同比增加135.86%;铜冶炼施工项目311个,完成固定投资316.6亿元,同比增加37.10%;新开工项目投资247.5亿元,同比增加27.33%。

  我国铜资源较为贫乏,产量和消费量的快速增长,使其对铜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处长段绍甫表示,从目前国内新建和扩建冶炼项目进展情况看,2012年~2013年两年间,仍将是铜冶炼产能快速增长和释放高峰期;2012年,电解铜产量将达到570万吨左右,同比增长10%左右。同时,他也表示,铜原料供应紧张程度短期难以缓解,受开采矿石品位下降的影响,矿山金属供应量增长缓慢,预计2012年全球精矿产量增长仍有限,供应依旧紧张。

  目前,铜工业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产量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矛盾上,还体现在产能的增长对原料需求的增长上。据了解,2011年铜冶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,同比增长41.15%;主营业务成本5425亿元,同比增长39.99%;实现利润225亿元,同比增加71亿元。高额的利润让更多的企业产能释放速度加快,如果除去其他因素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,那么摆在企业面前的,不仅有下游需求不旺对企业影响的问题,还有原料供应不畅的问题。去年,全球大型铜矿罢工的问题已经给全球铜精矿供应造成影响,全球铜价还因此剧烈波动。在欧债问题和全球性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,国内铜冶炼企业是否应该从大局着眼,避免出现比拼产能的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。

  此前,工信部出台的《有色金属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已经对此提出了目标。根据该《规划》,“十二五”期间,其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,到2015年,国内前10家铜企业的冶炼产量将占全国总冶炼产量的90%;调整优化产业布局,通过境外、国内资源勘探、开发,有效增加境外权益资源量和国内资源储量,到2015年,新增铜精矿生产能力130万吨/年;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勘探,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,依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,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,加快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,形成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基地;进一步加强国内重点成矿地带的普查与勘探,增加资源储量,提高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率,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找矿,延长矿山服务年限。

  依赖国外铜精矿资源的国内冶炼企业,更应该意识到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是落后的模式。对此,段绍甫建议,通过严格产业准入标准,控制国内铜冶炼能力的过快增长,在缺乏资源以及资源没有保障的地区不能盲目建设铜冶炼项目;禁止新建并完全淘汰工艺落后、污染大、规模小的冶炼能力;确有发展优势的地区,在资源保障可靠的前提下,按照规范的核准程序,可适度新增铜冶炼能力;通过贯彻准入标准和能耗定额标准、完善铜产品进出口政策、加强信息引导等措施,促进铜加工领域投资合理化、科学化,防止国内铜加工投资由偏热转向过热,投资过度集中在某一产品或领域。